在圣经《路加福音》第七章中有这样的记述:当施洗约翰在听闻耶稣隔空治好百夫长仆人和让寡妇儿子复活后,差遣门徒问耶稣“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施洗约翰的问题,看似带有对耶稣身份的疑惑,但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一、施洗约翰的先知身份
施洗约翰是极具影响力的先知。他出身于祭司家庭,被上帝赋予特殊使命。青年的他以蝗虫野蜜为食,身着骆驼毛衣服,过着极为简朴且自律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形象和强烈的视觉差吸引众人。这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彰显出他与世俗的脱离。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上帝所托付的使命之中,并在犹太旷野中迅速兴起。他被视为上帝的代言人,在耶稣到来之前吸纳了犹太社会中众多的追随者,人们纷纷前往旷野聆听他的教诲并接受他所施行的悔改洗礼。
二、施洗约翰的使命
呼召悔改:他的核心使命之一是呼吁人们悔过自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犹太民族虽延续了宗教传统,但也陷入了各种道德、灵性和政治困境。施洗约翰大声疾呼,引导人们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远离罪恶,回归到上帝的正道上来。他通过在约旦河中为众人施洗帮助人们洗净罪恶,获得新生。
预备弥赛亚道路:他是神救赎计划的先行者,为耶稣基督的到来铺垫和预备道路。他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在耶稣公开传道之前,先在人们的心中播下了对弥赛亚盼望的种子。他不断地向众人宣告,有一位比他更伟大的将要到来,他只是用水施洗,而那位后来者将用圣灵与火施洗。这一宣告明确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为耶稣的救赎大任营造氛围和群众基础。
耶稣见证约翰:“你们从前出去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华丽衣服、宴乐度日的人是在王宫里。你们出去究竟是要看什么?要看先知吗?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我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然而神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三、施洗约翰与耶稣的关系
家族关联与神意安排:施洗约翰年长耶稣半岁,还未出身他们就有母腹感应的心灵相通,可以说彼此的相知是跨越时空的。从家族血脉来看,施洗约翰与耶稣是表亲关系,这种天然的亲属纽带使他们在上帝的救赎计划中有了特殊的联系。然而,他们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基于上帝的神圣安排。约翰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神迹,他被上帝拣选,专门为耶稣的事工先行一步,成为耶稣的先锋。
使命承接与见证互补:约翰的使命是为耶稣预备道路,他在约旦河的施洗工作吸引了众多关注。当耶稣前来受洗时,约翰见证了圣灵仿佛鸽子降落在耶稣身上。“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马太福音3:16)。这一神圣时刻,不仅是耶稣事工的重要起点,也是施洗约翰确认耶稣身份的关键所在,明确地展现出他们使命的交接与传承。施洗约翰见证了这一伟大的时刻,也预示着耶稣将开启更为辉煌的救赎之旅,而他则逐步退居幕后,以见证者的身份继续助力耶稣的传道事业。
四、施洗约翰产生疑问的原因
狱中困境引发困惑:施洗约翰被囚禁在监狱之中,这一艰难处境使他面临巨大的身心压力。他原本期待弥赛亚的到来会带来更为直接和显著的社会变革,包括对世间不公与邪恶势力的清算和推翻。然而,耶稣虽然行了诸多神迹,如治好百夫长仆人和让寡妇儿子复活,但并没有立即着手改变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这种现实与他之前的期望产生了落差,使得他在狱中开始重新审视耶稣的作为是否完全符合他心中对弥赛亚使命的理解,从而产生了内心的困惑与疑问。
对上帝救赎计划的深度思考:作为先知,约翰对上帝的救赎计划有着深刻认知。他或许在疑惑,耶稣目前所行之事是否只是救赎计划的初步阶段,而后续更为宏大和关键的步骤是什么?耶稣接下来会做什么?耶稣会做自己期望的大事吗?哪些大事是他还未做的?他渴望从耶稣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在这一计划中的角色以及整个计划将如何最终达成,这种对上帝计划深度探究的渴望促使他向耶稣发问。
六、其它疑问的猜想
超越先知的计划:耶稣可能行了一些在约翰先知之外的事情。尽管约翰对耶稣的使命已有很多认识,但耶稣所做的事有可能存在计划外且临时的情况。像约翰所知晓的耶稣救赎计划是具有一定框架性的,但一些崭新的、耶稣所行的灵活的神迹等可能是超出这个既定框架的。这些只有父神和耶稣清楚。例如那些特殊的治病或复活事件,它们背后神的旨意可能有着独特而新的内涵。比如,耶稣在加利利的拿因城主动复活寡妇儿子的这一神迹,是否预示了神的子民未来的命运?无论生,无论不生,创造者都有救赎的大能和长远安排?也许正是这些计划外之事的出现,让约翰发出这样的疑问,他需要耶稣对此给予一个更清晰的解释或者确认,从而让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跟上神的新作为。
有意引导门徒归信:施洗约翰的这一疑问可能是有意为之。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即将完成,而他的门徒们的信仰走向对于上帝的救赎工作至关重要。他或许希望通过自己看似疑惑的提问,引发耶稣给予明确且具有说服力的回应,从而使门徒们能够更加清晰、坚定地认识到耶稣就是弥赛亚。这样一来,在他离世之后,门徒们便能够毫无阻碍地追随耶稣,传承福音,确保上帝的救赎信息得以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和延续。
狱中求解心得安宁:身处监狱的约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渴望从耶稣那里获得对自己使命圆满完成的确认以及对未来归宿的安心。他通过提问,期望耶稣的回答能够让他明晰自己在整个救赎历史长河中的角色和意义,使他能够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想知道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苦难,包括被囚禁,是否都在上帝的计划之中,而耶稣的回应能够给予他这种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让他带着对上帝救赎计划的信任平静地走向生命的终点。与智者西缅见证到救主降临后的向生而死不同,约翰更多了一层对自己时间表十分清楚的从容淡定。
探究救赎进程:约翰的问题也许并非源于对耶稣身份或其神迹的怀疑,而是出于对上帝救赎计划具体进程的深入探究。他作为先知,见证了耶稣初期的事工,虽然认可耶稣的神性和大能,但他更关心的是耶稣接下来的行动步骤以及整个救赎计划如何逐步展开并最终实现。他希望通过这一提问,了解到耶稣将如何从当前的个体救赎神迹过渡到对整个犹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全面拯救,如何建立起上帝在世间的永恒国度,这种对上帝救赎蓝图细节的探寻促使他向耶稣发出询问。
七、先知的疑惑
如同施洗约翰在信仰进程中有这样看似“软弱”的时刻一样,其他先知也曾面临类似的挑战。例如摩西,他被神拣选带领以色列民众出埃及,然而在这一艰巨使命过程中,当法老不断压迫且以色列民众屡屡抱怨时,摩西也有过软弱的时候。面对民众索要水喝的压力,摩西愤怒地击打磐石求水,而没有依照神的指示命令磐石出水,这违背了神意,显示出他在重压之下的一时脆弱。以利亚,作为伟大的先知,在迦密山依靠耶和华之力战胜巴力的先知后,却遭到王后耶洗别的迫害而陷入绝望。他逃到旷野,甚至产生求死的念头。他感到极度的孤独和被抛弃,忘却了神曾给予他的力量和使命。这些先知的经历表明,无论多么伟大的人,不具备神的完全,在履行使命过程中都可能因挑战、压力和困惑而出现类似的软弱瞬间。
八、带给后人的思考
信仰中的疑惑与坚持:这段经文提醒后人,在信仰的旅程中,即使是像施洗约翰这样伟大的先知也会经历疑问和困惑。这并非是信仰的失败,而是信仰成长的一部分。当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对上帝计划的不理解或现实与期望的差距时,我们不应轻易放弃信仰,而是要像约翰一样,积极寻求答案,通过回顾上帝在我们生命中的作为、深入研读圣经以及与其他信徒的交流探讨,不断加深对上帝的认识和信任,坚持在信仰的道路上前行。
理解上帝计划的多元性与渐进性:它教导我们认识到上帝的救赎计划是宏大而多元的,并非总是按照我们人类有限的理解和期望来展开。耶稣的使命涵盖了灵性拯救、道德教导、社会关怀以及最终的宇宙性救赎等多个层面,这些层面相互交织,逐步推进。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某些表面现象或暂时未实现的期望而否定上帝的作为,而应学会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理解和领悟上帝的计划,耐心等待并积极参与其中,相信上帝的智慧和慈爱始终贯穿于整个救赎进程之中。
信仰传承与使命担当:施洗约翰关心门徒的信仰走向以及自己在救赎计划中的使命完成,这启示我们在信仰团体中,每个人都肩负着传承信仰和完成自身使命的责任。无论是宗教领袖还是普通信徒,都应当关注下一代信徒的成长,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见证,引导他们认识上帝、坚定信仰。同时,也要积极思考自己在上帝的计划中所扮演的角色,努力践行上帝的旨意,为实现上帝的国度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信仰的火种得以在世间不断延续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