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以色列士师时代,犹大伯利恒(面包之地,天下粮仓)正遭遇饥荒。以法他的以利米勒(名字寓意“上帝是我的王”)为摆脱饥困,携妻子拿俄米(意为“甜蜜幸福”)、长子基连(意为“憔悴羸弱”)、次子玛伦(意为“体弱多病”),背井离乡,前往邻国摩押谋求生计。
几年后,以“上帝是我的王”作名的以利米勒客死他乡,撇下了孤儿寡母在异国他乡失去了顶梁依靠。之后玛伦和基连分别娶摩押女子俄珥巴(固执之意)和路得(伴侣之意)为妻,然而好景不长,在住了10年后,玛伦和基连也相继离世,只剩下三个孤苦的寡妇。
拿俄米听闻耶和华在故土“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于是决定回归家乡,但两个儿媳的去留让她犯愁。她的内心感受到应该让他们回归娘家,不然将受到耶和华的拷问,但柔软的她又对失去丈夫的她们有着万分不舍。俄珥巴想跟着婆婆回国,听了婆婆未来生活的不确定、自己又不能再生、即使再生也会耽误她们青春的一番劝说后,与婆婆含泪而别回去了娘家。路得却对婆婆不舍。她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于是失去亲人的婆媳俩搀扶回到伯利恒。
五月的伯利恒,正是收割大麦时节。路得主动向婆婆要求去拾穗(根据以色列社会的收割遗留法,拾穗是常态性的劳作,受到保护。在婆婆的帮助下,路得快速融入周边环境并对当地习规有了一定的了解),刚好到了以利米勒一个财主亲戚的田里,也刚好遇上了田的主人波阿斯。在得知是离开本族父母跟随婆婆来伯利恒投靠耶和华的摩押女子路得后,波阿斯就吩咐她以后就在自己田里哪里也不要去,休息吃喝就同自己的使女在一起。又吩咐仆人多遗留麦穗,还要从捆里抽出一些遗留在地,就算路得从捆里抽取也不要羞辱她。波阿斯早已听闻路得向婆婆所行的贤德之事,还祈神祝福与她。
婆婆顾惜路得,想要为她寻找好人家。她希望路得能蒙波阿斯的帮助,最好能蒙他的垂顾。路得遵照婆婆的安排,涂膏抹粉换上衣服去到了夜间波阿斯休息的禾场,待他熟睡后掀开他的被角躺在他脚边。波阿斯醒来后明白了路得愿意再嫁并在向自己寻求帮助的意愿,他打发她回家等候自己安排。
在城中长老们的见证下,波阿斯先询问一个与以利米勒更亲的族人是否愿意赎买已故的以利米勒那块地并娶路得为妻,但那人只愿买地不愿娶路得,就脱鞋为凭放弃购买。于是波阿斯当着长老们、众人和族人亲戚的面宣布购买已故之人土地并愿意娶路得为妻。“你们今日作见证,凡属以利米勒和基连、玛伦的,我都从拿俄米手中置买了,又娶了玛伦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为妻,好在死人的产业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乡灭没。你们今日可以作见证”。
于是他们祝福他,“我们作见证。愿耶和华使进你家的这女子,像建立以色列家的拉结、利亚二人一样。又愿你在以法他得亨通,在伯利恒得名声。愿耶和华从这少年女子赐你后裔,使你的家像他玛从犹大所生法勒斯的家一般”。因为他们知道波阿斯的血脉传承来自法勒斯,将对路得的祝福升到了与拉结、利亚和他玛同样的地位。
“耶和华使她怀孕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俄备得。众人都来祝福。妇人们对拿俄米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愿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声。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养你的老,因为是爱慕你的那儿妇所生的,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 拿俄米就作孩子的养母。
波阿斯是“赞美”之族犹大支派的后裔: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雅各生犹大,犹大生法勒斯,法勒斯生希斯仑,希斯仑生兰,兰生亚米拿达,亚米拿达生拿顺,拿顺生撒门,撒门生波阿斯,波阿斯生俄备得,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
将犹大族的家谱再延伸,我们看到了耶稣的名字。
马太福音耶稣家谱
|
序
|
父
|
母
|
1
|
亚伯拉罕
|
撒拉
|
2
|
以撒
|
利百加
|
3
|
雅各
|
利亚
|
4
|
犹大
|
他玛(犹大儿媳)
|
5
|
法勒斯
|
|
6
|
希斯仑
|
|
7
|
兰
|
|
8
|
亚米拿达
|
|
9
|
拿顺
|
|
10
|
撒门
|
喇合(部分说法)
|
11
|
波阿斯
|
路得
|
12
|
俄备得
|
|
13
|
耶西
|
|
14
|
大卫
|
拔示巴
|
15
|
所罗门
|
|
16
|
罗波安
|
|
17
|
亚比雅
|
|
18
|
亚撒
|
|
19
|
约沙法
|
|
20
|
约兰
|
|
21
|
乌西雅
|
|
22
|
约坦
|
|
23
|
亚哈斯
|
|
24
|
希西家
|
|
25
|
玛拿西
|
|
26
|
亚们
|
|
27
|
约西亚
|
|
28
|
耶哥尼雅
|
|
29
|
撒拉铁
|
|
30
|
所罗巴伯
|
|
31
|
亚比玉
|
|
32
|
以利亚敬
|
|
33
|
亚所
|
|
34
|
撒督
|
|
35
|
亚金
|
|
36
|
以律
|
|
37
|
以利亚撒
|
|
38
|
马但
|
|
39
|
雅各
|
|
40
|
约瑟
|
马利亚(耶稣之母)
|
41
|
耶稣
|
|
《路得记》篇幅简短,但构思精巧,既是在记述小说,也是在书写历史。
《路得记》主要人物的命运和人格特征以及从宗教、文学、历史、人性、家庭伦理、家族文化、律法等多个角度对其的再次解读。
一、主要人物性格品质
1、路得
1)忠诚感恩:路得是一位摩押女子,在丈夫去世后,她没有离开婆婆拿俄米,而是对她说:“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16)。这种忠诚超越了血缘关系,突显了她温顺、良善、重情重义、以家庭荣誉为重以及渴慕真神的品质。
2)勤劳勇敢:在回到伯利恒后,路得主动去田间拾取麦穗,以维持自己和婆婆的生活。这种勤劳勇敢的品质使她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为家庭谋求生计,同时也是一种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更展现了对家庭责任的担当。
3)灵性聪慧:我们相信,路得一定被婆婆身上因为敬畏耶和华而独有的人格品质深深吸引,也一定从婆婆身上看到了圣灵闪现、感受到了以色列神慈爱、公义、大能的光辉,所以就有了“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这样坚定的信仰选择。她改宗改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对以色列神的渴慕让她作了坚定的信仰选择。良善的驱使、神灵的吸引,路得趋光而行,走上了充满爱和圆满结果的人生之路。同时,更开启了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开国君王大卫王荣耀的祖谱。
2、拿俄米
1)善良智慧:拿俄米虽然经历诸多苦难,但她心地善良。她对路得关怀备至,在引导路得融入以色列人的生活和信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她的智慧。她教导路得关于以色列人的习俗和律法,让路得明白如何在新环境中生活。
2)坚强的信念:尽管遭遇家庭变故和生活困境,拿俄米依然坚守对神的信仰,这种信念也影响了路得。
3)及时回归:当听闻耶和华在故土行拯救,赐粮食给子民后,她决定回归故土,重新回到耶和华的“殿”中。
4)不怨天尤人:自己满满地去,空空地回,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但她没有怨天尤人,只是把这一切归于自己,认为是耶和华在惩罚她。何尝不是呢?耶和华岂止是单单惩罚她呢?!耶和华是在惩罚那个远离神的时代全部的以色列人。
3、波阿斯
1)仁慈善良:在路得于自己田间拾穗时,不仅未加驱赶,反而主动关心她的境遇,吩咐仆人特意为她留下麦穗,还给予她饮食。他与路得的田间相遇,是良善的相遇,而良善是爱的基础。
2)秉持公正:严格遵循当时的律法与习俗,在处理与路得相关的事务上,每一步都合理合法,不偏不倚,无论是让路得继续拾穗,还是后续的婚姻安排,以及邀请长老和族人兄弟共商产业赎回,都体现出了正直公正的一面。
3)有责任感:当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照顾路得并延续家族血脉时,便积极地承担起相应义务,以家族和他人的福祉为己任,不辞辛劳地去践行。
4)诚信的品质:与人交往中言出必行,承诺之事必定兑现,在面对复杂的家族和社会关系情境下,始终以诚信为本,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5)家族地位:波阿斯是大卫王合法地位的开辟者,是耶和华应许延续的重要传承者,也是祂救赎计划与复兴工程的提前预设。
4、以利米勒
1)背井离乡的原因:以利米勒携家带口背井离乡,离开应许的迦南美地,前往受诅之地邻国摩押,主要原因是故土伯利恒以法他当年正在闹饥荒。当时,犹太以色列社会正处于道德沦丧、信仰迷失、战乱四起的士师时代。荒年的到来,也体现了神的惩罚和警示(当以色列人远离神,违背神时,便会有欺压、饥荒、疾病等临到他们;当时以色列人在承受痛苦的过程中认识到错误而悔改时,救恩便会再次临到他们。这样的现象在士师时代反复出现)。
2)背井离乡的结果:以利米勒携家迁徙的结果是客死他乡,不仅如此,10年后刚娶妻成家的两个儿子也相继离世,丢下老伴拿俄米和两位寡妇儿媳。
3)客死他乡的原因之一:缺乏对神的信心,没意识到饥荒是神对以色列社会的警示性惩罚,一定是暂时的。事实上他们刚离世,神就开始了祂的拯救。“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1:6)
4)客死他乡的原因之二:选择错误。没坚守故土,还去到了受诅之地。摩押人是罗得同他女儿乱伦之后产生的后裔,摩押王巴勒曾雇了一位叫巴兰的先知起来诅咒以色列人,所以神憎恶摩押人。前往摩押地去寄居,按属灵的意思就是在走灵性生命的下坡路。
5)社会牺牲品:当生计遭遇艰难,任何人都会寻找出路。对以利米勒,我们难说对错,他和儿子们只是那个迷失的时代和远离神的社会的牺牲品。当填饱肚子都成问题,当亲友的帮助指望不上,背井离乡就成为一种迫不得已。
5、俄珥巴
大儿媳俄珥巴也具有良善的性格,最初也表达了要跟随婆婆的意愿。在婆婆告诉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后,她选择了回到娘家。她也是家庭命运的牺牲品,而遭遇重大变故的家庭却是时代和社会的牺牲品。至于她后来的命运,作者留白让我们自行想象。
二、从多角度解读
1、宗教角度
神的引导与眷顾:《路得记》全卷体现了神对人特别是对信靠祂的路得的眷顾。神通过波阿斯对路得的保护和关爱,展现了祂的慈爱和信实。路得从一个外邦女子成为大卫王祖母的过程,也显示出神的拣选和救赎计划贯穿于亚伯拉罕家族历史之中。荒年到来是神的惩罚,摩押之咒是神的威严,眷顾赐粮是神的拯救,田间相遇是神的美意,怀孕生子是神的赐福。我们发现整卷记述中,神的大能一直引导着故事的走向,一切都在祂的权柄下被掌控。
信仰的传承:路得放弃摩押的神,转而信仰以色列的神,体现了信仰的转变和接纳。她的转变不仅是个人的宗教选择,也象征着外邦人被纳入神的子民之中,预示了基督教面向全人类的传教理念。
2、文学角度
叙事结构:《路得记》的叙事结构精巧。它以家庭的苦难开篇,通过人物生动的对话和生活的迁徙推动情节发展。如路得在田间与波阿斯的相遇,以及随后的情节,逐步展现出人物之间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脉络。故事有起有伏,最后以圆满的结局结束,体现了一种和谐、精巧、诗情的文学美感。
人物塑造:书中通过细致的描写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路得的忠诚和勤劳、拿俄米的智慧和波阿斯的善良等性格特点通过他们的言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人物塑造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艺术风格:德国文学家歌德称赞《路得记》是古代文学遗产中最优美的田园小说。他特别欣赏作品中描述的乡村图景和田园生活气息,认为这些元素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诗意和美感。
学术价值:在学术领域,《路得记》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包括其文学价值、历史背景、社会意义等。他们普遍认为,《路得记》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
3、历史角度
民族融合的反映:从历史背景看,《路得记》反映了以色列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在当时,以色列民族周围有许多其他民族,摩押人就是其中之一。路得作为摩押女子融入以色列家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这对研究古代以色列的社会和民族交往有重要意义。
社会生活写照:书中描绘了当时的农业社会生活场景,如收割麦子的场景,这为我们了解古代以色列的经济、社会结构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让我们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劳动分工。
时代背景:根据卷尾记述大卫王是波阿斯的第三代孙,可以推算本书故事发生于士师时代晚期。1)军事上,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征服七族,但未完全赶出迦南人,战争持续不断;2)生活上,由游牧生活转入农耕生活;3)政治上,建立部族式联盟,支派间排挤敌对,加有外敌来袭,政治混乱,国势不稳;4)宗教上,常常离弃耶和华,敬外神拜偶像,道德败坏(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4、人性角度
爱与关怀:《路得记》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关怀。路得和拿俄米之间的婆媳情超越了苦难,她们相互扶持。波阿斯对路得的帮助也体现了无私的爱和对弱者的关怀,展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坚韧不拔的精神:路得和拿俄米在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如亲人离世、贫穷等,没有放弃希望,而是积极应对,体现了人类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
5、家庭伦理和家族文化角度
婆媳关系典范:路得和拿俄米之间的关系为良好的婆媳关系树立了典范。她们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共同维护家庭的完整。这种关系强调了家庭伦理中亲情的重要性,超越了一般的利益关系。
家族传承观念:故事中通过路得和波阿斯的婚姻,延续了以利米勒家族的血脉,体现了古代家族传承观念的重要性。家族的延续不仅仅是血脉的传承,还包括土地、财产和家族荣誉等诸多方面。
6、爱情与律法的角度
1)始于麦田的爱情与大卫王祖谱的开启
路得遵从婆婆拿俄米的话,晚上睡到麦场上波阿斯的脚下。一段良善,绝美,传奇的爱情故事从此上演。同时,大卫王的祖谱也从此开启。
2)利未记法与兄弟婚姻制
根据古代以色列的律法,当家族中的男性成员去世后,其兄弟有责任娶寡嫂为妻,以延续家族血脉并保护家族的财产不流失到外族手中。这种习俗被称为“利未记法”或“兄弟婚姻制”。路得的丈夫玛伦和公公以利米勒都已去世,且家中没有近亲兄弟可以承担这一责任。因此,路得作为寡妇,面临着生活无依的困境。婆婆拿俄米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建议路得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引起波阿斯的注意,因为他作为当地有地位且敬畏耶和华的财主,有可能愿意按照律法的规定承担照顾路得的责任。路得遵从了婆婆的指示,在波阿斯晚上休息时躺卧在他的脚边,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她愿意再嫁并寻求庇护的意愿。
近亲赎回制度:书中提到了近亲赎回的律法。波阿斯按照律法的要求,赎回了以利米勒的产业,并娶路得为妻,这体现了律法在维护家族权益和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性。通过对律法的遵守,保证了家族财产的传承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
3)拾穗的合法性
以色列人在割麦时有一些特定的规矩,这些规矩源于他们的犹太律法。以色列人在收割庄稼时需要遵守“四个不可”的原则。
不可割尽田角:在收割时,需要留下田角的一部分庄稼不割,以便穷人和寄居者可以拾取。
不可拾取遗落:在收割过程中,如果有庄稼遗落在地里,其他人可以拾取,而不被视为偷窃。
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同样,在采摘葡萄时,也需要留下一些果子不摘,供他人摘取。
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葡萄园里掉落的果子,其他人也可以自由拾取。
这些规矩体现了以色列人对贫弱者的扶助和救济,以及他们对摩西律法的遵循。
三、路得记对后世的影响
1 以色列人在五旬节读《路得记》
1)历史缘由:五旬节(Shavuot)是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后的第50天,也是他们在西奈山接受十诫的日子,标志着犹太律法的诞生。而《路得记》记叙了一个摩押女子对以色列的热爱和忠诚,还记述了大卫王的家谱。这一故事与以色列人接受律法的历史背景相呼应。
2)教育意义:《路得记》的写作目的之一是支持大卫王朝的合法性,与撒母耳记连接在一起,彰显大卫王的身世背景。因此,在五旬节诵读《路得记》有助于传承和强调以色列的历史和文化。
3) 忠诚与信仰:以色列人在五旬节诵读《路得记》,还因为该卷的主要场景发生在收割农作物的五旬节期,且五旬节是耶和华当年在西奈山赐下《妥拉》的日子。而《路得记》记述的是一位外邦女子心悦诚服地相信耶和华、遵行律法,并成为以色列人的一分子,因此与五旬节的主题相契合。
4)庆祝丰收:路得记中的爱情故事发生收割麦子的五月,以色列人通过阅读《路得记》来庆祝丰年。
2、宗教信仰正向推动
整卷《路得记》,神的眷顾与救恩始终贯穿其中。书中虽未直白展现神的直接作为,但通过一系列事件,如路得的经历,体现了神对属神之人的眷顾和掌管,让人们相信神的救恩是普世性的,无论何民族,只要投靠神,都会蒙神赏赐和眷顾。同时也隐藏性强化了以色列人对弥赛亚的盼望。波阿斯与路得的婚姻是大卫王家族的起源,而耶稣是大卫的后代,这一传承强化了人们对弥赛亚降临的盼望,也坚定了基督徒对上帝应许实现的信心。
3、道德伦理的正向引导
《路得记》为后世树立忠诚孝顺榜样:路得对婆婆拿俄米不离不弃,她的忠诚与孝顺成为典范,激励着人们在家庭关系中践行类似的美德。
《路得记》倡导勤劳正直品质:路得勤劳地拾取麦穗以维持生计,面对困境仍坚守正直圣洁,不随波逐流,为人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保持良好品德提供了榜样。
4、社会文化价值
包容接纳外邦人:路得作为外邦人融入以色列社会,表明以色列人应接纳外邦人,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对打破民族隔阂具有积极意义。
重视家族传承与责任:波阿斯愿意赎回拿俄米的田产并娶路得,履行家族责任,延续家族血脉,这让人们意识到家族传承和责任的重要性,对维护家族团结稳定及社会结构的完整起到了推动作用。
5、文学艺术价值
提供创作素材:《路得记》中曲折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等,为后世文学、绘画、影视等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如1960年上映的电影《路得记》。
影响文学创作风格:其简洁生动的叙事风格、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等,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具有一定的文学典范价值。
四、神奇的禾场
补充一些“禾场”的神奇。
1、亚达的禾场:是以色列的儿子们,为他父亲雅各在那里哀哭(创50:10),这是表明禾场是哀伤的地方。
2、基甸的禾场:基甸借着所置羊毛寻求神的凭据(士6:36-40),这是表明禾场是藉兆头寻求神旨意的地方。
3、拿艮的禾场:因为牛失前蹄,乌撒因用手扶约柜,在此被神击杀而死(撒下6:6-7),这是教导我们在神的方法里学习行祂旨意的地方。
4、亚劳拿的禾场:以色列的君王大卫因为失败,出重价所购用为筑坛,献燔祭和平安祭(撒下24:24-25)。这是给神献祭的地方。
5、阿珥楠的禾场:即所罗门建造圣殿的地方(代下3:1)。此处亦即“亚劳拿禾场”,神向大卫显明之处,且为亚伯拉罕献子为祭之摩利亚山(创22章)。
6、波阿斯的麦田和麦场:上演一段传奇完美的爱情故事,开启大卫王正传的祖谱。
趋光而行,路得配得。